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发生变化。其原因有:?
⑴新式教育的影响;?⑵政治变革的推动;
⑶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⑷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⑴⑵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
、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票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一战结束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蚕丝等原料,“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中国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项“开始”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拟定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主题辩论的演讲题目,哪个题目符合历史实际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健全民主集中制
D.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因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主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条件限定型选择题,根据题干说明基本上可确定为“总—分—分”格式,即“后者”一定从属于“前者”。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排除B;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是并列关系,排除D。故本题选A。欧元是西欧一体化的经济体现,而西欧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