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6分)经世致用是儒学悠久的传统思想,提倡学术要面向现实,服务现实。每当社会面临危机之时,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号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姚安公曰: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纪昀《闻微草堂笔记》
材料二?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三?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林则徐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经世派痛定思痛,他们或“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求制驭之方;或为御侮而兴利,“师夷长技”谋国富兵强,提出要“以彼长技,御彼长技”。他们关注夷情,认识到“欲制外夷者,比先自悉轰情始”。
——黄毅《近代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之比较》
材料四?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遣。
——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度其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学术风气的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哪些主张?(10分)
(2)联系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林则徐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之处及其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8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经世致用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各阶段特征。(1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世致用思想现实意义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弊端:空谈义理,脱离现实;醉心科举,求取功名;漠视家国命运。(6分)
主张:关注现实,反对空谈;提高道德修养。(4分,仅答经世致用,或“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得2分)。
(2)发展之处:林则徐使经世致用思想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开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之风气。(2分)
基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说明:鸦片战争的刺激,加剧了封建统治危机;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于是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4分)
(3)评价:一方面,肯定了经世致用思想对近代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西学传入;(4分)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该思想追求功利、缺乏远见的局限性。(2分)
特征:“器物”(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或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文化”(或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6分)
(4)知识分子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务实革新的精神,求真求是的学风;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6分。不必拘泥于答案表述,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弊端”: 提炼材料一信息“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以求取功名”即可得出“醉心科举,求取功名;漠视家国命运”,据材料“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即可得出“空谈义理,脱离现实”。“主张”: 提炼材料二信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再联系顾炎武的主张 即可得出。
(2)“发展之处”和“ 基本主张”: 提炼材料三信息“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 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他们关注夷情”, “欲制外夷者,比先自悉轰情始”。 再联系林则徐的主张 即可得出。“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即林则徐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3)“评价”:提炼材料四信息,一定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概括作答,注意“近代前期”、“ 阶段特征”,切记罗列史实。
(4)“认识”:此问属于启示类,要注意总结上述三问,从现实意义角度回答。切记罗列经世致用思想的史实。“顾炎武提出了哪些主张”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林则徐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之处及其基本主张”可以得出“具有务实革新的精神,求真求是的学风;”、“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各阶段特征”可以得出“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何者,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
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习、研究要服务于现实生活。B、C、D强调关注民生、关注国家,而A主张死读“四书五经”。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已经转化成为时代优秀的价值原则或精神的有:
① "自强不息"?
②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③"天不变道也不变"?
④"天下为公"
⑤"慎言力行"?
A.①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天不变道也不变”是中国西汉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其核心是三纲五常。董仲舒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论证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后来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所以③错误,不能入选;①②④⑤项均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且已成为时代优秀的价值原则或精神,故本题的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武则天自立为帝
D.烈妇马刘氏割肉疗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与材料观念不符的是(? )
A.存善去恶
B.存天理,灭人欲
C.致良知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阐述的是王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其方法是通过内心反省,不是“格物”,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