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应为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等地的失守,晚于题目中“徐州会战”的时间(1938年初),故排除第①项;此阶段,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暴行采取绥靖政策,故排除第②项;③④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中共中央驻地有着“上海- 瑞金- 延安一西柏坡- 北平”的变化,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
B.为打开中国市场
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为掠夺中国财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紧扣“根本目的”,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是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扭转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A不合题意;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获得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对中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为了进步一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CD的表述不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
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
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体现不出反专制、求民主的主张。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也不是民主政权故项说法不适合前两幅图片。故选C。ABD三项均说法正确。
点评: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 ]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
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