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史上,西方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以后,李鸿章又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请回答:(25分)
1)列举材料一中提到的“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使中国人遭受“耻辱性失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名称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历史事件名称。(6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哪些积极影响?( 4分)
3)你如何理解西方侵华的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15分)
参考答案:
1)灾难性战争名称:鸦片战争(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3分)
历史事件名称: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分)
2)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意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试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逐渐递进。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过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做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侵华战争对华不利影响;在反入侵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等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B.清朝政府的腐
败日益暴露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自然经济解体
D.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资政新篇
B.扶清灭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中,义和团运动虽然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盲目排外,排斥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化背道而驰,因此虽然其体现了革命史观,但违背了现代化史观。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改良派在甲午战争之后跃登历史舞台,其思想渊源和斗争趋向,是由战前30余年的改革思潮发展而来,也是对洋务派的批判和发展而来。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三?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当时主张革命的人说把清朝腐败政权一直维持下去,中国就有可能亡国。但你也可以说,假如没有辛亥革命,清朝迟早要改革,但是速度要慢一点,这样稳妥地发展。但我觉得我们对西方的很多概念是有些误解,以为一定没有皇帝才有民主。那英国有皇帝,日本也有皇帝都可以民主的,这个并不影响的。当然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了,它的重要性就是建立了民国,它终结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帝制,它确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组《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必然的结果”这一问题简要说明你的看法。(13分)
参考答案:(25分)(1)原因:革命派壮大,三民主义指引武装和思想斗争追求共和;立宪的运动与宣传扩大了反专制求民主的影响,并最终呼应共和;民众在清末新政中遭受盘剥,激起民变,响应共和;清政府统治腐败,立宪迟缓,官收商办铁路,众叛亲离;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答出其中4点给12分)
(2)第一种观点:是必然的;(1分)理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开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清朝灭亡。(任意四点得12分)
第二种观点: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1分)分理由: (12分)必然性: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开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清朝灭亡。
偶然性:“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