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我党得到的农民阶级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B、在农村广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C、在农村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土地革命
D、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有二次:一是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二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情况
下,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北大学生许德珩晚年回忆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胡适后来也说,当年陈独秀和蔡元培这些“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带动“一般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也跟着他们渴望那奇迹的来临”。一旦坏消息传来,“这个大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梁启超次年反思道:“我们中国人一年以前期望国际联盟未免太奢了,到了如今,对于他的失望又未免太甚了。”当初“威尔逊一帮人调子唱得太高,我们听着了,以为理想的正义人到霎时可以涌现,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不独将来的和平靠他保障,便是从前的冤抑也靠他伸理。其实天下哪里有恁么速成的事”。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材料二:至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论述一年前发生的“国史上最有价值”之运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为国家之保存及发展起见,一时的政治事业与永久的文化事业相较,其轻重本已悬绝”;而“非从文化方面树一健全基础,社会不能洗心革面,而无根蒂的政治运动,决然无效”。有鉴于此,梁启超于是断言: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已政治运动为辅。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与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1)
材料四:对于(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孙中山与他的助手戴季陶交换了看法。戴认为:“许多无组织、无训练,又没有准备的罢工,不但是一个极大的危险,而且对工人本身也是不利的……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你这个意思很好……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或者是教训指导知识很低的人。”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前国内知识界期待“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8分)
(2)据材料二、三,梁启超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意义有何共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事实简要分析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四,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有了什么变化?在此后的革命活动中有何体现?(8分)
(4)结合以上分析,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1)公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2分)背景: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6分)
(2)共识:五四运动作为文化运动价值很大;五四运动推进了思想解放。(4分)原因:梁启超和孙中山虽然政见不同,却一直为民族民主运动而努力;他们都认识到民众思想解放的意义,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6分)
(3)变化: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明确了反帝的主张;主张由资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扩大革命基础。(4分)体现:将三民主义阐发为新三民主义;赞同国共合作,提出“三大政策”。(6分)
(4)启示:思想解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因素的支持和援助,需要靠自己努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1)由材料中的“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可知公理是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应该从中国和美国两方面进行分析。(2)题目要求梁启超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意义有何共识,应该根据材料提取其意义的共识。由材料二“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和由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可知其共识是五四运动作为文化运动价值很大;五四运动推进了思想解放。原因根据所学教材知识可知。(3)题目要求概括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的变化,由材料三的“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再由材料四的“(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可知其变化有: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明确了反帝的主张;主张由资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扩大革命基础。联系教材可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作答出其体现。(4)题目要求结合所有材料进行概括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可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孙中山曾被看作“疯子”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什么问题?(4分)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4分)
(3)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我们可以使用哪则材料来证明?说明理由。(4分)
(4)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在当时的主要表现。把材料三引入历史研究应注意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原因:要求推翻帝制。说明:维护封建帝制的观念很普遍。(4分)
(2)推翻了君主专制;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3)材料三 。(1分) 理由:革命不彻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分)
(4)砸毁龙牌;官员改变称呼。(2分)注意:材料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现实;对历史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和参照作用。(3分)
本题解析:从材料“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可以看出当时被认为疯子的原因;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要求推翻帝制,因而被认为是“疯子”,这说明维护帝制在当时社会很普遍,民智未开。(2)辛亥革命的成功可以从它的推翻帝制,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不要从创立共和和社会性质角度回答,这是失败的内容。(3)很明显,可以从材料三进行分析。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主要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4)辛亥革命并未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如砸毁龙牌、官员名称改变等。材料三是文学作品,引进历史研究需要去伪存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① 鸦片战争
② 甲午战争
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 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发动的侵华战争,故排除含①的选项。②、④都是日本单独发动的侵华战争;③八国包括日本在内;故选B。
点评: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签订的条约
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