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7-31 14:1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我党得到的农民阶级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B、在农村广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C、在农村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土地革命
D、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有二次:一是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二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情况
下,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北大学生许德珩晚年回忆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胡适后来也说,当年陈独秀和蔡元培这些“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带动“一般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也跟着他们渴望那奇迹的来临”。一旦坏消息传来,“这个大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梁启超次年反思道:“我们中国人一年以前期望国际联盟未免太奢了,到了如今,对于他的失望又未免太甚了。”当初“威尔逊一帮人调子唱得太高,我们听着了,以为理想的正义人到霎时可以涌现,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不独将来的和平靠他保障,便是从前的冤抑也靠他伸理。其实天下哪里有恁么速成的事”。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材料二:至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论述一年前发生的“国史上最有价值”之运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为国家之保存及发展起见,一时的政治事业与永久的文化事业相较,其轻重本已悬绝”;而“非从文化方面树一健全基础,社会不能洗心革面,而无根蒂的政治运动,决然无效”。有鉴于此,梁启超于是断言: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已政治运动为辅。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与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1)
材料四:对于(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孙中山与他的助手戴季陶交换了看法。戴认为:“许多无组织、无训练,又没有准备的罢工,不但是一个极大的危险,而且对工人本身也是不利的……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你这个意思很好……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或者是教训指导知识很低的人。”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前国内知识界期待“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8分)
(2)据材料二、三,梁启超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意义有何共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事实简要分析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四,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有了什么变化?在此后的革命活动中有何体现?(8分)
(4)结合以上分析,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1)公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2分)背景: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6分)
(2)共识:五四运动作为文化运动价值很大;五四运动推进了思想解放。(4分)原因:梁启超和孙中山虽然政见不同,却一直为民族民主运动而努力;他们都认识到民众思想解放的意义,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6分)
(3)变化: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明确了反帝的主张;主张由资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扩大革命基础。(4分)体现:将三民主义阐发为新三民主义;赞同国共合作,提出“三大政策”。(6分)
(4)启示:思想解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因素的支持和援助,需要靠自己努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1)由材料中的“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可知公理是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应该从中国和美国两方面进行分析。(2)题目要求梁启超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意义有何共识,应该根据材料提取其意义的共识。由材料二“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和由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可知其共识是五四运动作为文化运动价值很大;五四运动推进了思想解放。原因根据所学教材知识可知。(3)题目要求概括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的变化,由材料三的“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再由材料四的“(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可知其变化有: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明确了反帝的主张;主张由资产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扩大革命基础。联系教材可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作答出其体现。(4)题目要求结合所有材料进行概括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可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孙中山曾被看作“疯子”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什么问题?(4分)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4分)
(3)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我们可以使用哪则材料来证明?说明理由。(4分)
(4)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在当时的主要表现。把材料三引入历史研究应注意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原因:要求推翻帝制。说明:维护封建帝制的观念很普遍。(4分)
(2)推翻了君主专制;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3)材料三 。(1分) 理由:革命不彻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分)
(4)砸毁龙牌;官员改变称呼。(2分)注意:材料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现实;对历史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和参照作用。(3分)


本题解析:从材料“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可以看出当时被认为疯子的原因;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要求推翻帝制,因而被认为是“疯子”,这说明维护帝制在当时社会很普遍,民智未开。(2)辛亥革命的成功可以从它的推翻帝制,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不要从创立共和和社会性质角度回答,这是失败的内容。(3)很明显,可以从材料三进行分析。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主要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4)辛亥革命并未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如砸毁龙牌、官员名称改变等。材料三是文学作品,引进历史研究需要去伪存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① 鸦片战争
② 甲午战争
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 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发动的侵华战争,故排除含①的选项。②、④都是日本单独发动的侵华战争;③八国包括日本在内;故选B。
点评: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签订的条约
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近代科学技..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