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下相关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④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间是1978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1979年;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是1989年;确立“上海五国机制”是2001年上合组织中形成的,按照时间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这说明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现出的是一种辩证思想,联系所学可知只有老子的思想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想,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0年春夏之际,全国的市场萧条,私营工商业经营困难,部分工商业关闭,造成新的失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长期战争使经济处于总崩溃的状况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政府向私营工商业发起的“四路进兵”
D.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人民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两部宪法有何相同点?(7分)
参考答案:(1)思想:①宪政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具体又分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两种。②君主立宪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最适合中国国情。③中国应该通过开国会、立宪法来限君权、兴民权,从而确立君主立宪,实现强国的目的。(6分)实践: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2分)
(2)原则: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原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4分)相同:①都体现了法律至上,规定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②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分)
本题解析:
(1)注意理解材料信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等,再结合梁启超为近代戊戌变法的代表、支持过清末立宪等回答。
(2)两部宪法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者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但前者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属于社会主义宪法。
点评: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参考答案: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线索:
(1)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19世纪90年代后,清政府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厂矿企业,作为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使外商企业在近代厂矿企业中居有垄断地位;
(2)19实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或官僚),以“自强”为号兴办军事工业,进而以“求富”为号兴办民用工业,在中国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但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企业逐渐破产。
(3)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1895年(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但处境艰难;1914—1918年(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
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2)北洋政府的一些政策鼓励;(3)“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4)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5)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6)上述因素刺激了中国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
本题解析:本题以“近代工业”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将1840年到1919年近80年时间内的关系“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串联起来,综合叙述。解题的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近代工业”的历史概念,近代工业是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不仅包括民族工业,还包括外资、合资等企业,因而对问题中提出的“近代工业”、“民族工业”要分清前者是大概念、后者是小概念。
第1问中对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发展基本线索的概述,要分别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三方面来归纳各自的发展状况;对第2问中“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则首先要明确“黄金时代”是指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然后结合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出现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