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2分)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是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4分)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4分)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分)
参考答案:(1) 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有一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红金龙”,其外包装烟盒上有一广告语: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厄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唯诸君实图利之。此广告语反映了(?)
①近代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市场开拓意识
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③说明资本家为获取利润进行欺骗宣传
④民族烟草公司的开办一定程度上抑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厄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唯诸君实图利之。”体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市场开拓意识、实业救国思想,①②④表述正确,③无从体现。
点评:实业救国”思潮
(1)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2)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3)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4)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之所以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请回答: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该题按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反面加以说明,论据不少于三点,最高可得8分。
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两方面论据都不少于两点,最高可得12分。
关系: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说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了挑战。
关系:全球化强化了国家认同。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2分)
追求公平公正、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人权发展中曲折的表现和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政治、经济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参考答案:(22分)
(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6分)
(2)政府态度: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 措施: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制定有关法律,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8分)
(3)曲折: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人权。 原因: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某中学生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他在论述大批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时,总结归纳了以下四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大量爱国人士迫于战争需要呼吁东部工厂内迁
③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间是1927年至1937年,而抗日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所以④项错误,不能选。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由于其自身战争的需要而对中国它的占领区的经济进行大肆破坏,所以当时的一些爱国人士呼吁民族工业内迁,这是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