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方面 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中国近代思想》
材料二?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纲领的名称叫什么?(1分)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但为什么不可能实施?(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 道路?其结果如何?(4分)
(4)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6分)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资政新篇》。缺乏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3分)
(2)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结果: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4分)
(4)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6分)
(5)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有“以法治国 由公众选举官吏”以及节选自《中国近代思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其革命纲领是《资政新篇》,不可能实施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2)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为此取得的成果有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分布图,从中可知中共所走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4)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是指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各自的革命理论是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5)通过对三则材料革命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能完成领导中国革命推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最终成功,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点评: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西方殖民者试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独立和解放的进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密度较大,难度也较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进程的特点和各种革命力量和理论的对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41年2月,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代表居里来华,路过香港时对宋庆龄说:他将警告蒋介石,如继续同共产党对立、玩弄手段是不成的;居里到重庆后,会见周恩来并表示:美国赞成中国统一,反对日本侵略。分析当时的历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居里上述言论其实是假反蒋
B.当时美国赞同国共一致抗日
C.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把国共两党同等看待
D.居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蒋介石集团的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今年日本政府公然搞钓鱼岛“国有化”,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日关系的高度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日本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清朝和日本谈判,签了《北京专条》。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所以,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陈景彦《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评论家讲的“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的史实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日本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实际行动及影响?(4分)
材料二: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讽刺的是南京与名古屋从1978年建立了姐妹市至今,34年的情谊也因为他一人的话,为之中断。南京市政府决定,暂停两市的官方交往。?——引自凤凰网
材料三:2007年8月15日,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放映了《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这由63岁的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
——引自新浪网
(2)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4分)
材料四: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也没必要去奉陪日本,对钓鱼岛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争夺,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中国现在仍然是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你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引自凤凰网
(3)材料中“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什么外交立场?(2分)十八大重申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任选两个2分)
实际行动:20年之后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4分)
(2)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2分)
阻碍因素: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美化侵略历史,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推动因素:日本民间对华友好社团人士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民间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3)反映中国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体现了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4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巨额赔款。例如,《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成度。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材料中“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 可见,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可见,日本民间对华友好人士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第(3)问,联系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八大重申的观点“……战略机遇期,……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
点评:理性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的突出特点及影响因素。特点:政治——“冷”;经济——“热”,主流是和谐的。影响因素:①政治方面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我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全境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配合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在缅英军都依靠中国远征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的报道,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人。A、C、D均与材料的报道不符,故选B。
点评:抗战时期中国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
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