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
A.在当时为统治者所重视
B.在当时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扭转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一定程度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这一思想符合工商业发展的社会潮流,D项正确。中国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材料中的思想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足够重视,不可能扭转重农抑商政策、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A、B、C三项错误。
点评: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工商皆本的思潮,主张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工商业,要使它们均衡的发展。这种思潮为后世的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是明清之际江浙一带许多家族家业传承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选自《论语》
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
(2)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谋取暴利,坑蒙拐骗。
(3)基本特点:商品经济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主要是由于该地
A.商业十分繁荣
B.便于控制全国
C.水陆交通便利
D.位置临近长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题意关键句“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明朝时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发展较快,ACD与题意不符。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集市交易中的商品种类繁多
②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③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④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由“四方村民毕集”可知,材料说的是乡村的集市,而③说的是城市中的市,与题意不符,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