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573─1644年)的72年,从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日本等国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一亿西元以上。这个数字仅指海舶输入申报之数,至于走私或私人带来还未计算在内。巨额的白银输入是以巨额的商品输出为条件的……
又据统计,从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十六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从西欧各国进口的白银达到6 800多万元。──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即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3分)
(2)清政府对于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分)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形势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对策?(3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在对外贸易巨额顺差。(2分)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处于统治地位;而国外对中国商品需求量大。(2分)
(2)限制海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2分)原因:中国当时不需要大量外国商品;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2分)
(3)西方国家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目的是获取金银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巨额贸易逆差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分)向中国走私鸦片。(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世界上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对外贸易巨额顺差。第二小问可以从当时的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商品需求量小。
(2)材料二“清廷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实行的原因可依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
(3)依据材料三,“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 英国认为巨额贸易逆差有损国家利益,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为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点评: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明朝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考察材料阅读能力、提炼信息和对比分析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可知:往者开放外贸则稳定,今禁外贸则会致乱。B项体现不了材料反映的禁海之乱, 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 D项错在“始终”坚持。故A项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正确。
点评:明朝海禁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的。海禁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海外势力的干烧,但是也是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思想
D.君主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是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世界盲目无知的描述,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造成的,长期不和外界交流的结果,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认为商人是国家的蛀虫,要抑制商人的活动和抑制商业活动;而ACD三项都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项认为工业和商业都是根本的行业,与韩非子的观点不一致。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