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所以本题答案是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4分)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6分)
(3)概括以上两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4分)
(4)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4分)
(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6分)
(3)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4分)
(4)措施:重农抑商。
原因: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保证国家赋税徭役兵役来源;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认识主要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结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得出认识。
第(4)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选择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这不是北魏均田制的影响。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