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奇器图说》是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有可能出现的是
①该书吸收了伽利略研究成果
②该书介绍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③后来的中国学者对该书不予重视乃至贬斥
④该书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现象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2、判断题 中国古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就都取得重大突破是在
A.战国时期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判断题 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B.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C.宋代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D.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4、判断题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原因是( )
①专制主义空前强化?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③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④明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至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妄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载崇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侉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