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梁启超先生曾说:“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前者叫民族精神的自觉,后者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诸君?啊,我们年年双十节纪念,纪念什么呢?就是纪念这个意义。”其中“双十节”纪念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国民
大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新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谁在说谎(?)
A.张义
B.王平
C.赵洋
D.李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这幅浮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主持
C.给英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D.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战争,题目中显示的是三元里人民抗英,其历史意义是C项,A时间错误B该运动是自发的D该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民族的觉醒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运用了“甲午大败”的表述,如何理解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大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40年至“甲午大败”之前,中国出现过哪些“先觉者”,简述他们的思想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史实,说明“甲午大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出现个别“先觉者”到“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变化看,中国近代历史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甲午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清朝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引发瓜分狂潮,半殖民半封建化大大加强。日本条件不及中国却反超中国。
2、林则徐、魏源等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求强:开办军工企业,编练先进军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求富:开办民用企业。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倡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3、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11月康梁等人成立强学会。1896年《时务报》,竭力鼓吹维新。1897年严复,译著《天演论》,引进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光绪帝颁布,宣布戊戌变法。(清末新政、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同盟会)
4、从个体到集体的觉醒,屈辱越大放抗越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漫画是德国当时的讽刺画,德文标题意思为《在中国作战》。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图片信息,这是一次包括德国在内的的多国参与的联合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由日本发动,只有D项符合。
点评:图片型选择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