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材料一 法德关系大事年表
1806年 拿破仑重创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急先锋普鲁士军队
| 1940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贝当政府投降
|
1813年 莱比锡大会战,拿破仑战败
| 1951年4月 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1815年 滑铁卢战役,法军再次战败
| 1958年 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1870年 色当战役,法军大败
| 1967年 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最终德国战败
| 1992年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
|
1919年 《凡和赛和约》签订,德国被宰割
| 1993年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
1939年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 ?
|
(1)根据大事年表的历史事件,分析法德各个时期的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德国的认罪态度使得法德两国能够捐弃前嫌,使法国抛弃以前对德国“侵略成性”的成见,把德国作为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德国则依靠自己的诚意,消除了笼罩在法国及所有欧洲人心头的阴云。——刘作奎、张伟《德法化解百年恩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法德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和解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现在的中日关系远比当时的法德关系复杂,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民族感情和舆论氛围都还是相对脆弱。两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存在尚待克服的障碍和藩篱,无法期望一朝一夕达到完全的政治信任。——吴怀中《中日战略互惠需战略互信》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日关系相比法德关系的发展存在怎样的差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关系的和解给中日关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迪。
参考答案:
(1)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最终战败,失去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受到重创,战后形成凡尔赛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德实力进一步削弱,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50年代至今,法德走向和解,促成欧洲联合,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断加强。
(2)主要因素:德国对战争真诚的认罪态度使法国抛弃成见(此点必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法德面临美苏的控制或威胁(答出美苏争锋的时代背景即可);法德两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法德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比较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走和平、合作、共赢成为民意的主基调。(答出四点即可)
(3)差异:法德之间经历并超越相互憎恨的历史,实现了真正的和解,而中日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启迪:增加双方战略互信和减少战略上相互猜疑;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发展中日的民间交流,重新建立双方互信,营造友好氛围;求同存异,着眼长远利益,搁置争议。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法德关系,涉及时政热点——中日关系问题。第(1)问,直接依据表格信息,首先明确各个时期的法德关系,然后对应说明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2)问,法德关系的和解,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结合法德自身的关系和欧洲一体化的背景综合分析。第(3)问,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相比,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和复杂性;法德关系的和解对中日关系发展有很大的启迪,对世界和平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非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三项都是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确描述,故答案选A项。
点评:高考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查主要侧重于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进行对比以及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深远影响:他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国家重大制度的宪法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意义上成为研究“人”的学问,D项正确;客观世界并不是苏格拉底的研究对象,而是人和人类,A项排除;B项是智者学派;认识社会是智者学派,认识人是苏格拉底,C项排除。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这一说法错误,因为儒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这一说法错误,因为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类社会;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宋明理学就是儒家吸收佛道的突出表现。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孔子的思想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材料四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4分)
(2)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四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归纳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2分)
?
?
(4)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定时期的?(4分)
参考答案: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2)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3)材料四说明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的体系。社会结构具有族权和政权合一的特点。?
?
(4)作用: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原因: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就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