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公元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材料三?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赵翼、范仲淹、王安石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夷狄”和“寇盗”各指什么人?据此说明范仲淹的基本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赵翼提出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弊端;范仲淹则指出北宋官僚机构庞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王安石认为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困难。
(2)“夷狄”指辽和西夏;“寇盗”指起来反抗的农民。范仲淹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北宋统治集团的利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但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