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儒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9分)
参考答案:(1)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6分)
(2)重视儒学,关注民生(2分)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和官吏任用制度(2分)指明了宋代经学即“道学”或“理学”的方向,推动了儒学复兴(3分)对王安石变法起到奠基作用(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夷狄骄盛,”可提炼出答案要点: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民困于外”可提炼出答案要点:人民生活困难。“官壅于下”可提炼出答案要点: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2)“以儒义取诸科”可提炼出答案要点:重视儒学,推动了儒学复兴。“经国济民”可提炼出答案要点:关注民生。范仲淹的作用是:对王安石变法起到奠基作用,这个要点是教材上讲到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
B.
|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
C.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
D.
| 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而非采邑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关系;B三长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即已实行;C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推行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D项《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北段边界,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起义经常爆发 C.辽和金威胁北宋安全 D.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此时,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①材料没有反映。④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