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颂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11分)
参考答案:
(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2分) 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下。(2分)
(2)进步之处: 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2分) 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3分)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2分) 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2分)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了人心的丧失。(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千官皆同闲人……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说明了官制的弊端是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2)材料二中文字说明了晚清新政改革的各种举措,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新政改革一方面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另一方面新政改革的确有推动中国近代化前进的功能,即:进步之处: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的目的之一是
A.避免农民革命
B.推翻朝廷统治
C.顺应革命形势
D.收复台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知,康有为在论述变法的理由是指出,民族危机加深会引起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即材料中的“揭竿斩木”,可见康有为担心农民起义的爆发。故此题应选A下个
点评:戊戌变法的评价:
(1)进步性: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改革不彻底,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和实行君主立宪等根本性的政治主张;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于中国各种大报小刊,喧腾于各派人物的口中,成为最流行的字眼,这个时代应是
[?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