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日本明治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
B.允许土地买卖
C.文明开化
D.发展近代工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概括说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重大行动及其特点,据此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1)行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特点:第一,先天不足。在资本上,缺少资本的原始积累,资金不足;在技术上,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在人才上,缺乏必要的科技、管理人才;在思想上,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思想观念制约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第二,阻力大。中国近代化不仅面对着帝国主义阻挠、破坏,还有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决定了其进程缓慢、曲折。第三,中国近代化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侧重于经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侧重于政治,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思想。
(3)认识:A.中国近代化一波三折,未成正果。
B.要完成近代化,首先要完成民族独立。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晚清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近代化所采取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等重大活动,把握这些重大活动的背景及结局,据此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时代特点和晚清政府近代化胎死腹中的历史必然性。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说法错误的是
A.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又一次爱国运动
B.维新思想出现完全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D.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奉天
| 38
| 浙江
| 20
| 福建
| 10
|
广东
| 30
| 四川
| 17
| 吉林
| 9
|
江苏
| 25
| 云南
| 17
| 陕西
| 8
|
湖南
| 25
| 山东
| 15
| 广西
| 3
|
湖北
| 22
| 直隶
| 12
| 甘肃
| 1
|
河南
| 21
| 山西
| 12
| 贵州
| 0
|
江西
| 21
| 安徽
| 12
| 黑龙江
| 0
|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
,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1分)其理由是什么?(1分)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理由是什么?(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参考答案:(1)主要目的:全面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2分)
效果:推动明治维新,迅速成为亚洲强国。(2分)
(2)现象:沿江沿海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多,内陆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少。(2分)
成因:鸦片战争后,这些地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2分)
(3)基本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理由:仿效俄国和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2分)
(4)政治主张:实行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理由:中国风气未开。说明:这是一次脱离人民群众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