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耕织图》中繁忙的秋收场面
材料三

武学习武图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王安石变法时,健全了武学制度,教习兵法,演练武艺,三年后考试,按等第授官)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
参考答案:(1 )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困难、军队多而弱、制度杂乱的状况,即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措施。
(2 )理财方面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英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之国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9分)
参考答案:
(1)地方学校未设教导官员;太学对教导官员选择不严;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忽视实用;(6分)
(2)核心思想:实用主义(实用原则)(2分)
意义: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2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2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2分)有利于变法的推行。(1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英选”、“,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从中可以得出北宋学校教育的弊端是地方学校未设教导官员;太学对教导官员选择不严;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忽视实用;
(2)依据材料二中的“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可以看出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实用主义。第二小问依据第一问中北宋教育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是: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变法的推行。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4分)
参考答案:(1) 原因: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民族国家的统一;欺诈和掠夺人民群众;阻
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答对4点即可)
(2)态度:信仰上帝 (信仰得救) (1分)依据:建立民主教会;教会民主化、共和化。(2分)
(3)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1分)。
本质不同。(1分)。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4分)。
(4)雷颐:传统文化的影响。萧功秦: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李喜所:整体社会环境。(3分)
雷颐: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萧功秦: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李喜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任意回答一例史实,(1分。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等信息归纳出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3)问对应材料三和四,依据材料三“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以及材料四中“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先从阶级属性说明的不同,结合所学联系各自变法历史背景从顽固派代表的阶级利益角度综合归纳答案。第(4)问对应材料五,第一小问从文字“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来概括雷颐的观点;从“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来归纳萧功秦的观点;从“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思考李喜所的观点;第二小问任选一例结合材料进行论证即可, 雷颐从“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角度阐述;。萧功秦从“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的视角分析;而李喜所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的角度概括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文作者所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是
A.缓和社会矛盾
B.整顿吏治
C.增加政府收入
D.提高军队战斗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与发展农业生产无关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
D.免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