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4分)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3分)
(3)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3分)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5分)
参考答案:(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3)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4)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围绕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说明“募役法”的危害。(2)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其不同点。(3)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这和反对派的主张从目的上是一致的。(4)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身上学到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感。任何一次办法都会遭到反对势力的阻挠,因此这要求改革者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合理的方法、灵活的手腕等。
点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进行的。考试中也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则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1)“才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
?(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而后者认为高
利贷盘剥是害民。
?(4)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腐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
本题解析:第(1)问第一个原因可以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回答第(3)问要认真理解“态度”的含义,或赞成或反对;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明显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所以回答第(4)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强兵之法,B项主要是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C项主要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D项是向应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征收免役钱,这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农时不夺”,所以答案选D。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对其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③王安石变法的性质;④王安石变法目的;⑤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即评价;⑥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启示和教训。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是高考中热频考点,需要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贼横行,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
参考答案:(1 )北宋中期政府出现冗兵现象以及财政问题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 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 )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威胁宋的统治,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 )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