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四: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
(2)结合材料二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材料四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原因: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没有消灭私有制,仍然有两极分化的危险。(4分)
(2)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4分)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2分)
(3)主要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4)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分)
本题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所以从材料一中的“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这一信息可以得出原因是: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没有消灭私有制,仍然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2)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从材料二中的“一大二公”等信息可以看出其错误是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从材料二中的“一平二调”等信息可以看出其错误是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3)主要内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生产责任制”、“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等信息可以知道,其内容是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由材料四中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可知其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点。东北老工业基地
①创建于“一五”计划期间? ②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折射
③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 ④创建与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相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3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在访华期问说:“中印握手,全世界都会关注。”60年前,中印握手而产生的外交成果是
A.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产生
D.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60年前的中印握手是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结合所学知识,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是1951年;1955年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马歇尔曾说道:“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二战后美国为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D.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时期。从分期角度提出“唐宋变革”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1910年他在日本《历史与地理》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下列支持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有
①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②程朱理学的出现
③交子的出现?④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唐宋思想和制度的差别。①③首先排除,①是从制度上说的,③是从经济上分析的,是最早的纸币,都与材料中的思想上不符。②④都是在宋代思想领域里的新发展。因此选C。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