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唐长兴三年三月……(帝)召能书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
——《五代会要》
材料二:(北宋)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
| 科技发 明(件)
| 中国科技发明
| 世界其他国 家科技发明
|
件数
| 百分比
| 件数
| 百分比
| ?
|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材料四:《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领域
| 数学
| 天文历法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五: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印刷技术?(2分)其中材料二的印刷技术有哪些优点?(2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3)依据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体现的主要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印刷技术:材料一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术,材料二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
优点:费用低廉,经济实惠;方便快捷,效率较高。
(2)现象: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亦可)
(3)特点: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分布领域不平衡;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鸟巢盛装开幕,它“通过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示了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力量。”下图是开幕式表演中的一个画面,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

A.丝绸之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目为图片型选择题,观察图片是获取答案的唯一途径。从图片所示的“和”字可以判断是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的展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四大发明的了解。根据所学,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随后传入欧洲和北非,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毕昇创造的;指南针在北宋时应用于航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发现的。这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世界。”做出这一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l)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侧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
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人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l)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