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图片二?《共和》
材料三?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事件:1842年《南京条约》,地位: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含义:国家主权在民。认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宣扬了民主平等思想,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脱离了群众。
(3)进步: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努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为1833——1913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渊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 ]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约为2、3万件,其中很多是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这一时段入藏的。对这一现象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政局动荡和日本侵华是造成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
B.英国政府对世界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C.英法联军利用侵略对中国文物大肆抢夺
D.文物成为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如此巨量的文物,这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分析入藏时间,联系这之前的中英交往的史实,近代中英正式接触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从此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而侵略军利用侵略战争对中国文物大肆掠夺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这一时段中国遭受侵略的史实,实际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1943年出版)一书说,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该书出版于1943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书中蒋介石强调,“笃信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在侮辱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书的目的是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故选B。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
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