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规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其难。……”材料中的“帝”是(?)
A.秦孝公
B.孝文帝
C.宋仁宗
D.宋神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2分)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背景:都是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2)侧重点:孝文帝是汉化政策;王安石是理财策略。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3)阻力:孝文帝改革是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反对;王安石则是大地主和大官僚反对。
(4)启示: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部门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以上四项都是经济因素,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3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都是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内容的,这些改革措施都大大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各次重大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各自历史作用,(9分)并简要综合分析这些改革把土地改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共同原因。(从国情、目的分析)3分)
参考答案:(1)措施及作用:
①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分)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推动了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与民族融和的进程。(3分)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
(2)共同原因:①国情:中国是农业大国;
②目的: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法财政收入,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没,都离不开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变革。(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变法的措施内容和影响。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共同原因主要从国情和目的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商鞅变法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另外,实物收税,主要是谷物等,增强了农业生产地位,D项符合史实;A、B、C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