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吏治腐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科举制推行的时候南北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和当时的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系,C正确,BDA不是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男耕女织”式 ?
②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足
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④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题中①③④项正确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②项是错误的,因为盐铁超过了自给自足的范围。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 ]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
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5分)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并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
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6分)
(2)材料二。(2分)
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5分)
(3)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封建统治。(2分)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绘制“鱼鳞图册”。(3分,举出一例即可)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生产方式从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概括出是“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特点抓住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可知材料二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观点从“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归纳出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从“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归纳出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赋税和徭役负
担沉重,从“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归纳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第一小问根本目的从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出发点来思考可归纳出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
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来年各个角度来列举史实,如均田制,一条鞭
法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