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作用?(7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8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5分)
(5)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1分)
参考答案:(1)朝代:秦朝、元朝;制度:三省六部制(3分)。作用: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4分)。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4分)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空前强化(4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分)
(5)君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本题解析:(1)图一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图三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省,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图二实行三省分权,尚书省下设六部,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结合教材,“兵也收了”指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财也收了”指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两者的职能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4)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主要职能是上传下达,把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执行。作用是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归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分)
(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8分)
参考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3分)
(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得1分)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3分) (答出“巩固统治”即可)
(2)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3分)
(3)顾炎武反对恢复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4分)
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所以选择B项。
宗法制是对世袭制的改进,它确立了传位的三项基本原则:传子不传弟,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一切都以正妻子所生的长子为主,妾所生的儿子次之。这种做法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君主专制制度始于秦始皇,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C、D三项不正确。
考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表述型选择题 也称肯定型选择题或称概念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下列选项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有
(1)秦朝御史大夫(2)唐朝门下省(3)宋朝通判(4)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1)(2)
B.(2)(3)
C.(3)(4)
D.(1)(3)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秦朝御史大夫和(3)宋朝通判都具有监察地方官员的功能,(2)唐朝门下省的职能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草拟意见,(4)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的最高决策机关,(2)(4)两项与题意要求不符,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予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
A.贵族政治面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