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国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2分)参阅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材料三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 两宋
| 明 清
|
任任官前出身
|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2)依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
考试 内容
|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2分)
2、判断题 在我国辽阔天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索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曾是“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该城市是
A.开封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3、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一项是
[? ]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赐给亲族、功臣,并封侯?
B.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C.?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带兵随从周王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王纳税?
4、判断题 (11分)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材料二?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说明洛
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5、判断题 《明史.魏忠贤传》记载:“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漫骂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迄,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魂散不敢动。”该材料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明代宦官专权严重
B.明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达到空前的地步
C.明代刑法严酷到骇人的地步
D.明代厂卫特务的权力极大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