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百日维新期间,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是
A.光绪皇帝
B.慈禧太后
C.军机四卿
D.袁世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辩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
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万国而统一之,泱泱大陆,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成多国久矣……巴科说:“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我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来,亦非可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欲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以上摘自《康有为遗稿》
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胜者强,物质不讲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6分)
参考答案:(1)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了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9分,答出3点即可)
(2)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改革官制,实行公民自治。(6分,答出2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奉天
| 38
| 浙江
| 20
| 福建
| 10
|
广东
| 30
| 四川
| 17
| 吉林
| 9
|
江苏
| 25
| 云南
| 17
| 陕西
| 8
|
湖南
| 25
| 山东
| 15
| 广西
| 3
|
湖北
| 22
| 直隶
| 12
| 甘肃
| 1
|
河南
| 21
| 山西
| 12
| 贵州
| 0
|
江西
| 21
| 安徽
| 12
| 黑龙江
| 0
|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
,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1分)其理由是什么?(1分)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理由是什么?(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参考答案:(1)主要目的:全面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2分)
效果:推动明治维新,迅速成为亚洲强国。(2分)
(2)现象:沿江沿海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多,内陆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少。(2分)
成因:鸦片战争后,这些地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2分)
(3)基本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理由:仿效俄国和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2分)
(4)政治主张:实行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理由:中国风气未开。说明:这是一次脱离人民群众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雏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3分)
材料二?下图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6分)
(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3分)
(2)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结果失败;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6分)
(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3分)
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