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3分)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6分)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主张进行变革。(3分)
作用:①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其主张变革的思想,为当时地主阶级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②《变法通议》的作者梁启超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其主张变革的思想为当时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各3分,共6分)
(2)认识:①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要坚持改革。② 改革过程中肯定有阻力和风险,执政党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③对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继续深入推进当前的改革。(任答2点,记6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材料一指出“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材料二认为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两则材料都主张进行变革。第二小问要求从阶级的角度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为当时的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可以从改革的实质、改革的进程、改革的作用等方面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改革的实质来看,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所以改革势在必行;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要求执政党有大无畏的气魄;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康有为称:“吾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其历史事件的最大作用是在社会中通过维新思想的传播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A正确,BC是指洋务运动D是辛亥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间
| 内?容
|
1862年
|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
1863年
|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
1866年
|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
1867年
|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
1887年
|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
1872—1875年
| 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中学”包含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的办学宗旨。……《京师大学堂规条》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指出材料一、二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点。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教育变革的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1)方式、内容: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注重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目标: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2)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股取士制度制约了人才培养,维新派推动“百日维新”设立京师大学堂。
共同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不再儒家经典为唯一内容。
局限性:教育保留封建纲常伦理(或儒家经书)内容,反映了维新变法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3)宗旨:坚持民国民主精神教育。
进步性: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改变了旧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4)评价:冲击了封建教育体制,有利于近代社会实用人才培养,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