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
材料一:鉴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建成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当年人们在近山低地周围兴建堤防,积蓄若耶溪来水,形成水库。水库北面是地形较低的农田,可以引水灌田,再北则是大海,有利于农田排水。丰富的水源和适宜的地形,使鉴湖成为一座“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并兼有防洪和向绍兴城及运河供水的综合水利工程。一直到北宋年间,鉴湖都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繇此也”
材料三:……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在江南一带,为增加土地资源,出现了普遍的围垦水面的做法。太湖下游塘浦河道被蚕食围垦,破坏了原有的排水通道,水旱灾害急剧增加。也有地方官为表现自己的政绩,废湖为田的情况。由于鉴湖水浅,也被地方官陆续围垦,以至到南宋初年,鉴湖的水利功用已丧失殆尽。鉴湖废毁后,失去了对水资源的调蓄,被围垦成田后的100年比前100年,本区水灾和旱灾分别增加4倍和11倍,围垦所失明显大于所得。……近代以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在人口加速增长的重压下,围垦湖泊变本加厉地进行。近40年里,全国总计围垦湖泊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尤其东部平原与江河关系密切的湖泊围垦更加严重。江汉平原通江湖泊水面缩小了6000平方公里,不足40年前的1/3.太湖水系湖泊面积在近30年里,水面减少650平方公里,相当于l/4个太湖。围垦的结果是得到了土地,却失去了调蓄洪水的库容。在1991年江淮大洪水的受灾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围垦的湖泊面积。
材料四:“不知堤内之地,非堤外之田可比,原应让之与水者。地方官因循积习,不加查禁,名曰爱民,所谓因噎废食者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材料五:水利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也是直观的和迅速显现出来的。但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的反作用,长期以来却不为人们所重视。人们总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外在的消极的和基本稳定的客体,它只会平静地承受着人们任意的塑造和装扮,而不必担心它是否接受,是否会说“不”,是否会对人们的改造以自己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这种反作用会不会违背人们兴水利的初衷,而变作新的灾害或加剧灾害强度呢?历史事实说明,自然界的这种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或许并不立即显现,而在几十年或上百年之后才逐渐变得明显。古人对此已有所察觉。时至现代,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这种反作用也变得日益强烈,并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后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鉴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试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各举一例说明水利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12分)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指出造成水、旱灾害增多的人为主要表现。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哲学思考,材料四和材料五有何相同之处?(4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发展水利事业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蓄水灌溉、防洪、生活供水、保障江河补给。(4分)都江堰及其作用。三峡工程及作用。(8分)(举其它事例可行,但须指出其作用。)
主要表现:过渡围垦湖泊使洪水灾害增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防洪能力衰退。(4分)
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过渡开发土地资源。社会生产力水平日渐提高。政绩观的缺失,政府乱作为。战争等社会斗争。(若从环境意识方面作答亦可。)(8分)
兴水利要注意社会和自然的和谐。(4分)
重视水利事业,水利建设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政府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社会和自然和谐。(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观察右图中的犁耕方式,这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该题为图表选择题,旨在考查识读历史文物图画的能力和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犁耕法是西汉时发明的先进耕作方法,题中图画所示犁耕法俗称“二牛抬杠”,图画
源于西汉的画像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新唐书》
回答:
(1)三则材料各记述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6分)
(2)材料一所记述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6分)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6分)
(2)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士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分)
(3)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6分)
(4)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收入减少。(4分)
(5)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特点的是( )
①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④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对缓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③不对,江南地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此后南方经济逐渐发展,到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选D。
点评:注意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