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问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指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中时间特征1992年不符。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第一批经济特区设立后,我国增设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
B.汕头
C.厦门
D.海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对外开放,第一批经济特区设立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海南是1988年被设立为经济特区,故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摘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 材料三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25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我国当时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论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期的中国引起什么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和材料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2)社会现象: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高于一切,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影响: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3)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下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时发行的纪念章图片。“实事求是”四个字成为这枚纪念章主题内容的理由是

[? ]
A、中共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
B、会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
C、会议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D、因为“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毛泽东题写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城市化,是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B.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C.建国后,我国的城镇化进展顺利
D.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只有10 .64 % ,经历了"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平稳发展、大起大落的“大跃进”与调整时期以及“文革”“三线”建设的停滞发展等阶段, 到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17 .92 % ,这与我国选择的重化工业化道路、急于求成的政策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走向了改革的春天,随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这给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因此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
点评:在做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