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曾经出现三次出国留学的热潮,试分析促成这几次热潮的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第一次,背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到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次,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给中国的启示;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末新政。特点:主要到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
第三次,背景:辛亥革命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特点:主要到西欧、俄国,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影响:在巴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和著名领导人。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大跨度、高概括”与“小切口、深分析”相结合的题型。“背景”要结合中外,“主要特点”包括留学的国家与学习的内容等,“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本题体现了民主革命方向的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5分)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5分)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吗?(1分)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宁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甲午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深,当地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为近代民族工业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也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最大障碍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和一些陋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工业起阻碍作用。
(3)主要分布在纺织、火柴等轻工业领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普遍现象。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因此只在轻工业领域有所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为外国资本所垄断。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的问题是民族企业为什么会在1897年以后有较快发展,从时间出发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不难得出,1895年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另外两项原因。(2)问题要求回答民族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教材所学可知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传统观念的束缚等。(3)关于民族工业的分布领域材料一中有纺织行业,材料二中有火柴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轻工业部门的发展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因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技术落后,再加上受到多种因素的迫害和阻碍,无力发展重工业。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②民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④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该题的考查即是从①②两个方面来着手,因此解题时还应关注其它两个方便。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才是准确、正确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7 年8 月14 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条约,以及国防协议中与中德、中奥有关系者,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在两年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分别提出了要求关税自主、撤废领事裁判权、撤
退没有条约依据的驻华军警、退还租借地、取消外国在华邮局等提案。……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唯一实质性成果是取消外国在华邮局。1925 年,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在全国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压力下,北京政府决定顺应形势,发起“修约”运动……最终未取得成功。
材料二:中国外交部于1928 年7 月分别照会比、西、意、葡、丹、日等国驻华使节,通知其与中国订立的商约已告期满,中国现声明废止,并提议各国即派全权代表与中国另行商定平等互惠的新约。对此,比、西、意、葡、丹五国在复照中均表示愿与中国早日议订新约。……终于在年内与五国订立新约。但是,由于其他一些国家尚未放弃关税协定权,根据这一条款,这五国实际上仍可获享低关税的好处。……1929 年4月,中国外交部向英、美、法等国驻华公使发出同文照会,提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要求,但英国等国仍未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
———《历史研究》1997年5 期
材料三: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共同纲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历届政府在废除不平等条约上的外交努力。
(2)历届政府在对待不平等条约的态度上有何一致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发展?对此你怎样认识?
参考答案:(1)努力:北京政府开始提出修约问题,并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外国在华邮局。国民政府与五国订立了新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彻底解决了不平等条约问题。
(2)一致:历届政府都对不平等条约不满,并采取实际行动废约或修约。看法:任何政权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要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
(3)发展:一是针对所有不平等条约;二是针对不同内容的条约,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认识:只有在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完全胜利,国家获得真正独立的前提下,才能完全废除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本题解析:
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争取民族独立、废除不平等条约所作的努力。试题共3 问,要求回答的内容有三个层面:一是归纳材料,从材料概括出答案;二是比较材料;三是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
D.注重精神文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中西合璧产物的是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西服?④旗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日本的服饰改装而成的,体现中西合璧特点;西服是西式服饰;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选B。
点评: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西式文化也开始传入我国。在服饰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发生影响,逐渐演化成了中西合璧的服饰。与此相关的生活领域里的其他的变化学生也应该明白。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