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满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满清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
④“百日维新”是满清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还提供了下面的答案可以参考一下。
修改建议:
1.增加民国政府的抗日的内容
2.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
修改理由:1960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应该客观的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
注意: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大革命时期,广东革命政府以两广作为根据地,发动北伐战争,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在珠江流域;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在长江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也从长江流域转移到了黄河流域。故选C。
点评:与该题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这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上。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
A.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国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又取得“在华设厂”的特权。这两者的共同点是 ( )
A.为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创造了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符合鸦片战争而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B符合甲午中日战争而不符合鸦片战争;C不对,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符合题意,前者适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后者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的要求。
点评: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主要国家:英法美等工业强国和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
阶段特征: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
主要国家:美日两国。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
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
政治上:美国“扶蒋反共”,扶持亲美势力;
经济上: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
主要国家:美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