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是说柳条发芽时节,人们插柳戴柳以辟邪。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材料反映的现象应在
A?立春?B?春分? C?清明? D芒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叙述错误的是(?)
A.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B.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年。
C.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500年之久。
D.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材料中的史实)
(2)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4)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例子: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新发展亦可用来大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也可以被统治者改造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2)作用: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加强世界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欧洲人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3)原因: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4)认识: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 国家的大统一 ② 生产的发展 ③ 民族联系的加强 ④ 中外互相交流的影响 ⑤ 留学人员的作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再认再现历史和能力。解答本题时学生必须知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决定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要分析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就应该从此时期的经济、政治着手进行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因此国家的大统一和生产的发展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这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故①、②应选择;秦汉时期我国是东方大国,与外交往频繁,这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故④应选择;而我国的留学教育一直到中国近代时期才出现,所以⑤项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l)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侧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
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人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l)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