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30分)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材料一:下图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投入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材料三: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产出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①??与?②?自然地理分界线。小麦和水稻作物的分界线是?③?。(6分)
(2)从耕地投入能值(材料二)来看,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区位因素是
?①?;2008年,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区位凶素是?②?。(4分)
(3)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于?①?、
?②?能值逐渐降低,而?③?能值在农业生产投入占绝对比重。在农业生产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主要是由?④?能源转化而来。(8分)
(4)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4分)
(5)与2000年相比,2008年投入产出能效相对较?(低或高),请分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
参考答案:(1)①南方(亚热带气候、植被、土壤等)(2 分)?②北方(暖温带)(2 分)?③淮河(2 分)
(2)①土壤?②生产技术(机械)(每空 2 分,共 4分)
(3)①可更新自然资源?②可更新有机能?③不可更新工业辅助?④石油(每空2分,共 8 分)
(4)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用于棉花生长(2 分)7、8 月伏旱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割(2 分)(每点2分,共4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5)低(2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土壤(2 分);破坏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2 分);大量使用机械化,破坏耕地土质,加剧水土流失(2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

材料二:2000年与2005年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

材料三: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是浙江省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中提出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4分)
(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8分)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市)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4分)
(4)简述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自然条件。未来浙江省可以发展哪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10分)
参考答案:
(1)城镇化水平较高(2分);各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2分);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2分)
(2)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说明:从工业结构或轻重工业比重差异、小城镇发育程度差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差异、居民收入差异、公路交通网密度差异五个方面评分,每要点差异表述恰当,赋2分,满分10分)。
(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比重大。(4分)
(4)优势自然条件: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众多,多优良港湾(深水港)(2分);海洋资源(能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丰富等(2分)。新兴产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利用等领域(2分)。(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3)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进行分析: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比重大。所以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
(4)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分析:浙江省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众多,多优良港湾;海洋资源丰富等。发展方向为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领域。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保卫开发和建设这块宝地。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1)乙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7分)
参考答案:
(1)①四周被山地和丘陵包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河流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夏季。?③上游多条主要支流汇聚,致使流经该市的干流流量增大。(3分)
(2)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差;技术、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竞争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质量下降等。(3分)
主要对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4分)
本题解析:
第(1)题,乙地处松嫩平原,结合图中给出的高程数值特征不难看出这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且过分集中于夏季;同时是上游多条主要支流汇聚,致使流经该市的干流流量增大。这些都是造成这里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第(2)题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可以参照所学的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的衰落及其综合治理来完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东北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与了解、传统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综合整治等相关知识,试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分析“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资料”(下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面积(万平方千米)
| 118.3
|
国境线长
| 4 200多千米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19(2000年)
|
7月均温(℃)
| 16~26
|
年降水量(毫米)
| 50~500
|
土地利用情况(平方千米)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56 260
| 95 560
| 624 590
|
?
小题1:该省区应是( )
A.黑龙江
B.内蒙古
C.新疆
D.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