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图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关于图示大气环流的过程,判断正确的是2.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A.①易形成台风雨
B.②形成高空西风
C.③带来丰富降水
D.④形成东南信风
E.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F.东非高原的动物大规模向南迁移
G.全球从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H.我国华北地区多受沙尘天气影响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故①处盛行上升气流,应为赤道附近,由于赤道附近没有地转偏向力作用,故①处不能形成台风,A错误;②处为低纬环流中高空的风,由于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且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形成高空西风,B项正确;③处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少,C项错误;④处应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应为东北信风,D项错误。
2.结合上题分析,③处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应形成副热带高压带,若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气压中心切断,说明大陆上应形成低压中心,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则由于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A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非的热带草原草木茂盛,故东非高原上的动物应大规模向北迁移,B项错误;由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全球越往北,昼越长,C项正确;我国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多发于冬春季节,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全球三圈环流的分布和根据空气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高空风向的特征、冬夏不同季节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分布的影响等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2.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A.气温不断上升
B.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E.温暖湿润
F.温暖干旱
G.寒冷湿润
H.寒冷干旱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1.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温在上升,降水量总体减少,使得气候变得温暖干旱。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2007年夏季,湘、鄂等省区发生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干旱。有人在抗旱中,发现《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2题。1.对湘、鄂等省区2007年酷热干旱原因的说法,最能让人信服的是2.“寻即降雨”的“祁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是
①温度升高,加快江水的蒸发
②灰烬增加了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
③造成空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上升气流
④气压降低,引导热带气旋深入峡谷
A.受三峡大坝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
B.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副高强度偏大
C.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地降水偏少
D.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弱,降水偏少
E.①②
F.②③
G.①④
H.③④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1.注意题中所给的时间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夏威夷高压控制,为伏旱天气。
2.灰烬入渊,增加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同时使空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上升气流,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刘东生院士根据中国黄土沉积,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人为破坏植被等原因外,是否与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有关?据此完成问题。1.“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的“周期”是指2.有关“中国黄土沉积”叙述正确的是3.250万年以来,冬季风为黄土搬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加强了堆积物的成土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出现以前的气候变化
B.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
C.由于地球运动导致气温变化
D.产业革命以后世界气温出现的波动
E.黄土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F.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在地方的矿物成分极其相似
G.黄土沉积时亚欧大陆内部可能为冰川覆盖
H.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化石
I.寒冷的冰期,黄土堆积速率很高,成土作用较弱
G.温暖的间冰期,黄土的堆积速率较高,成土作用相对加强
寒冷的冰期,为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的动力小
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成土作用减弱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本题解析:1.气候变化有三个尺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从题意分析可知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
2.黄土是重要的风力作用沉积物,它的沉积有一定的顺序,与当地矿物成分不同,黄土搬运需要强大动力,冰川覆盖时,气压高,搬运作用就强,因此C正确。
3.寒冷时期,冬季风强势,搬运作用强,因此堆积速率高,成土作用弱,因此A选择正确,C错误。温暖时期,降水较多,因此成土作用增强,因此B、D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2.②曲线在b处数值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年太阳辐射量②7月均温③地势
B.①地势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
C.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地势
D.①年太阳辐射量②地势③7月均温
E.地势高,气温低
F.云量多,反射强
G.距海近,水汽多
H.纬度低,对流旺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30?N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了我国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分别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上,因此图中③线表示地势高低的变化;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弱,因此②是年太阳辐射量曲线;而7月均温大致随海拔降低而升高,因此①是7月均温变化曲线。
2.b处是四川盆地,因为阴雨天气多,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太阳辐射弱;地势高的地方因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较强;四川盆地距海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远;三地在同一纬度,因此其他三个选项错误。
考点:本组题考查中国自然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