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区域地理》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A.GIS技术 B.GPS技术 C.RS技术 D.实地考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可通过图中所示区域以及河流、沼泽、纬度等信息,确定开垦该平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改造此限制性因素是为开发该平原而实施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
小题2:本题考查遥感技术的应用。若要及时获取湿地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的途径是使用RS技术。
小题3:引导学生对题中提到的停止开发进行反思,图示P平原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点评:近年来,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并且与森林保护相提并论,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热点。本题以我国三江平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为背景,考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对湿地开发的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本题难度中等,根据此题经度是130°、135°,纬度是45°、50°。可以确定这是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解答本题学生还需明确:图中显示沼泽多,所以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排水,疏干沼泽。纬度是45°、50°,纬度高地区,热量条件不足,所以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热量条件。沼泽多,三江平原开垦湿地,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是退耕还湿政策,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资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和经济中心分布简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城市乙是??省(写简称)(1分)的省会所在地。连接两大经济中心的铁路干线是?。(1分)甲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影响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1分)
(2)简述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分布特点。(1分)
(3)图示地区河川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周边地区偏低,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4)简述该区域洪涝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资源分别是
[? ]
A.水资源、天然气和电力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下列关于西电东送对西部和东部地区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②可以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环境建设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④可以带动东部地区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1、A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资料三:西宁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成为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资料四:
(1)根据资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西宁形成和发展成为城市的自然原因是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位于河谷、地形平坦
B.河流供水充足
C.政治中心
D.历史悠久 E.交通要道
(4)根据资料四,青海省与同纬度的山东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_______(大、小)。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承载力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
(5)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参考答案:
(1)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
(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AB
(4)大。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类的文化水平(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城市化水平等)
(5)优势: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本题解析:考查区域地理特征。
由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所以积温数值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由于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
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地形、河流等自然原因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类的文化水平等有关。
综合分析经济区位。要从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工程C 是?,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该工程中、东两支线的调入区需大量调入该资源的原因。(7分)
(2)图中 B 是??工程,它将形成南部、中部、北部三大输送通道;其北部通道是将??的水电和?、?的坑口电站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4分)
参考答案:(1)南水北调
自然:华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纪变化大
河网密度小,同时河流上游多处于干旱地带,河湖水资源蕴藏较少,人均径流量小
地下水缺乏补给且过量开采
人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居民生活及工农业需水量大
灌溉方式和生产工艺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2)西电东送?黄河上中游?山西?内蒙古
本题解析:第(1)题,有图中信息可知,工程A为西气东输,B为西电东送,C为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原因结合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
第(2)题,本题易错点主要有是一部分学生只知道西电东送输送的是电能,但不能深入分析是什么电能,是水电还是火电;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西电东送的三大输送通道相关知识不熟悉,说明这些学生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为常规考点,学生只要扎实基础知识,认真审题,不难回答。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从考查内容看,结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措施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综合题比重较大。题目多以区域图、示意图、等值线图、柱状图和表格等形式呈现信息资料,考查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现象变化的成因分析等。
【方法技巧】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主要从原因、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线路选择、工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运动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