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雅典 B.名古屋 C.伦敦 D.悉尼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如下图所示,线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线d、e为等温线,线f为等高线,完成下列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发生偏转与等压线斜交。图中风向右偏,为北半球,C错。三条等压线组合,形成低压槽,气压a>b>c。河流流经河谷地形,等高线向海拔升高的方向弯曲,因此图中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湖泊,河流水是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A、B错。因湖水不能外泄,盐分在湖泊中积累,形成咸水湖。D正确。
【小题2】A地位于低压槽东南侧,低压槽位置常有锋面形成,A地未来几日会经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故C正确。
【小题3】结合上面分析,可知气压a>b>c。A错。处于北半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d<e。B错。因图中湖泊为内陆咸水湖,当地处于内流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受自然原因和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当地可发生土壤盐渍化,C正确。图中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不会发生凌汛。D错。
考点: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气候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是
[?]
A.甲在大陆东岸,乙在大陆两岸
B.甲在亚热带大陆西岸,乙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甲在内陆乙在沿海?
D.甲、乙同处于温带大陆东岸
2.甲气候类型区盛产的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葡萄?
D.甘蔗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和风向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甲地与乙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甲地
A.白昼更短黑夜更长
B.海拔更低
C.正午太阳高度更低
D.暖流影响
小题2:图中
A.风都由印度洋吹向陆地
B.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温度差异
C.东南风比西北风给陆地带来更多降水
D.东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此时为夏季,甲处纬度较乙地高,则正午太阳高度较乙地小;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甲地的昼长较乙地长,而两地的海拔高度和洋流影响基本一致。
小题2:图示澳大利亚的东部濒临太平洋,A错误;图示澳大利亚西北地区 此时的西北季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B错误;结合图示不同的地理位置,此时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西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也带来丰富的降水,C错误;图示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D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并结合图示甲乙的地理位置和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盛行风向的形成原因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特殊地理位置的气候成因的归纳整理。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30分)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6分)
(2)图中气压带A是 ,C是 ,E是 ,G是 。(8分)
(3)图中风带B是 ,D是 ,F是 。(6分)
(4)在图中气压带E和风带D控制下,降水 (多或少),因为① ;② 。(6分)
(5)在气压带C控制下,降水 (多或少),因为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画图略(6分)
【小题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8分)
【小题3】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6分)
【小题4】多 低压形成上升气流 在西风的影响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6分)
【小题5】少 高压形成下沉气流(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赤道地区热空气上升,极地冷空气下沉,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可。
【小题2】根据各气压带的分布纬度位置判断,A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C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E位于60°附近,为副极地低压带;G位于90°附近,为极地高压带。
【小题3】利用图示风带的分布位置判断,B位于北半球低纬,为东北信风;D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为中纬西风带,F位于高纬,为极地东风带。
【小题4】E为副极地低压带,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故降水量较多,而D风带风向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故降水量较多。
【小题5】C为副热带高压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较少。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征。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判断规律和高低气压或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受热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