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区域可持续发展》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4 22:17:19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 小题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题干已知信息“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两个年份;在阅读图上内容时特别注意方格中数字由左向右变化,即表示该方格代表空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已发生变化;接着从整个区域把握,可得出耕地面积扩大了,湖泊大大的缩小,居民地也增加了,再结合辽宁西北部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引水灌溉,易发生土地次生盐渍化,就此选A。也可用排除法,因为湖泊面积大大的缩小,不可能出现“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干旱、洪涝频率减小、水生生物物种增加”的情况,故只能选A。 小题2:从题干信息“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可知该地区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只能是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故选C。也可从上题选择推理,只能选C。为什么不选D项,因为图示地区大部分现有土地利用形式是耕地,不是草地,故不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10年5月,喀什经济特区成立;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读甲、乙两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深圳和喀什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 A.河流众多 B.科技发达 C.地理位置优越 D.交通发达 2.甲、乙两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A.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 B.乙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 C.甲、乙两地区城市都沿交通线分布 D.甲、乙两地区城市都沿矿区分布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地处腾格里沙漠的南缘,南面是滔滔黄河,包兰铁路在这里穿过。为防御流沙对包兰铁路的侵袭,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该铁路自1958年通车以来一直畅通无阻。据此完成:1.沙坡头流沙治理的有效措施是2.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A.大面积植树 B.人工降雨 C.发展灌溉农业 D.扎草方格沙障 E.建设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 F.消减风力,固定沙丘 G.抽取地下水,恢复地表植被 H.增加大气降水 I.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干旱农区应当建立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G.要设法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影响是资源缺乏
参考答案:1. D 2. B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可知宁夏沙坡头流沙治所采取的是草方格工程治沙模式 2.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模式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降低了风速,起到了固定沙丘的作用 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点评:本组题以宁夏沙坡头的治理模式为载体,考查考生对荒漠化的防治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及其原理的理解,试题材料源于教材中的相关案例,考生比较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试题就带有较强的识记性内容了。
本题难度:简单
4、多选题 读某地区运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2.图中民居分布的特点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E.分散为主 F.集中为主 G.近运渠 H.近人行道
参考答案:1. CD 2. A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此地区运渠发达,应为我国南方地区,农田之间保持沟渠畅通,主要是为了防御暴雨洪涝灾害,减少农田被淹的风险。南方地区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典型地区是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这些地区: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图中填充黑色的长方形,代表民居,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民居之间距离比较大,所以是以分散为主;图中一小部分民居接近人行道,但同时接近运渠;几乎全部民居,都接近运渠,这符合南方农业特点,人们居住在运渠边,便于生活以及农田管理。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以粮为纲,开山种粮,越种越荒”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
[? ] A.土壤贫瘠 B.气候不稳 C.开山破坏了原有植被 D.背风坡降水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