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A、B、C分别代表
A.资源 市场 环境?
B环境?市场?资源
C.环境?资源 市场?
D 资源 环境?市场
小题2:此工业地域
A.以廉价劳动力为导向型工业为主? B产品更新换代快
C.可能发展成为工业城市?D.工业发展趋向分散
小题3: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要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小题1:图示A表示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去;B表示工业原料的来源,即资源作为工业原料;C表示产品销售往市场。
小题2:图示反映以该地区丰富的原料发展生产,形成产业集聚,故可能发展成城市,该类工业大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
小题3:图示反映各生产环节中的主产品和副产品,形成工业联系,其中的废弃物被综合利用,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平均每年土地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表列出我国西南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与有机质层厚度的实测数据,图为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的统计图。

(1)根据右图图中坐标和文字分析图中三条曲线分别是:①?;
②?;③?。?( 3分)
(2)根据材料,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
(3)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6分)
参考答案:
(1)①石漠化面积;?②人口环境容量;?③生物多样性。? (3分)
(2)①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②降水丰富且多暴雨;③土层薄,土壤贫瘠;④植被覆盖率低;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 (3分)
(3)有利区位条件: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 (2分)
建议:①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接待能力;②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和旅行社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答对任意2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漠化面积增加;环境人口容量一般是先增后减的,从而可得出①石漠化面积;②人口环境容量;③生物多样性。
(2)从题干中可知石漠化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以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作答即可,①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②土层薄,土壤贫瘠;③植被覆盖率低;④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强度大;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等。
(3)喀斯特地貌区最大的优点是旅游资源丰富,适宜旅游业发展。?为发展经济,应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改善加强交通运输条件;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A、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
B、发展清洁生产
C、市区营造休闲绿地广场
D、内蒙古大草原发展发菜采集加工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推论正确的是2.A为一小岛,1月份小岛西侧
A.甲、丁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植被类型不同
B.乙、戊两地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不同
C.乙、丙、戊三地河流都有结冰期
D.影响乙—丙—戊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E.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多
F.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多
G.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少
H.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少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
1.图中甲位于30°-40°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丁位于25-35大陆东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错。同理,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戊为温带季风气候,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错。丙的最低纬度25度左右,不会出现河流结冰,C错。 乙—丙—戊自然带更替是因为乙、戊降水较多,丙降水较少,因此,D正确。
2.1月份,北半球冬季,A岛吹西北风(偏北风),经过洋面的增温增湿,气温较同纬度大陆高,岛屿西侧正值西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气候类型分布、影响因素及自然带。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2分)撒赫勒地区通常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撒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业不断向西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撒哈拉沙漠和我国西北地区均气候干旱,分别简析其成因。(8分)
(2)结合材料说出撒赫勒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撒哈拉沙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或东北信风控制,水汽少)(2分);西海岸受寒流影响,湿度降低;气温高,蒸发旺盛。(任答一点得2分)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2分);地形(青藏高原、山岭)阻挡,阻碍水汽深入;蒸发旺盛(任答一点得2分)
(2)人口增长(2分),人类活动不当(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分)
本题解析:(1)从撒哈拉沙漠所处的纬度位置分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东北信风控制,水汽少;同时,它的西海岸有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又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加剧干旱。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受南侧青藏高原、东侧众多山岭阻挡,阻碍水汽深入;蒸发旺盛,所以降水少,气候干旱。
(2)读材料可知人口的急剧增加,出现过度农垦等人类活动,使荒漠化加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