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问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E.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F.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G.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H.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该环境问题分布的省区情况可以看出,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故可能是荒漠化。
2.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少,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选项A错误;选项C、D明显错误,保护当地的植被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途径,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的形成和主要的治理措施。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下面几种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属于珠江三角洲的是
[?]
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2.“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E.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F.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G.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H.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经过系统分析后,可以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材料所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RS—GIS—GPS。
2.“3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据。在做关于“3S”技术中如何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首先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是“点”则选用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需看是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应选用RS技术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则应选用GIS技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读 “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2.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E.印度多于俄罗斯
F.美国最多
G.金砖五国多于欧盟27国
H.日本多于美国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多于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因为有部分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到了其他国家被消费;我国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高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所以选项C正确。
2.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判断。美国人口总数少,而消费的碳排放量总量最多,所以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最多。
考点:该题考查 世界能源消费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某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读图Ⅰ,该城市在形成之初,主要区位条件是?;读图Ⅱ,该地区在第Ⅱ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2分)。
(2)从第Ⅰ阶段到第Ⅱ阶段,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如果该地是发达国家的某人口密集的区域,分析第Ⅲ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导致人口流动方向变化的原因。(4分)
(3)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该地区第Ⅲ阶段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借鉴?(4分)
(4)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呈现?和?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位于两河汇合处,交通和取水方便?交通
(2)从农村到城市?大城市环境质量差;大城市房价高,居住条件差;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出现;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传统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技术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管理,治理环境污染,绿化美化,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开展科技创新
(4)多样化?网络化
本题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区附近有河流经过,由此判断,在交通便利和取水方便的两河汇合处,城市得到发展;第Ⅱ阶段比第Ⅰ阶段多了几条公路,所以影响该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
(2)从第Ⅰ阶段到第Ⅱ阶段,是城市不断扩大规模,城市人口增多的过程,所以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第Ⅲ阶段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这时候房价高,人口多,居住条件差,交通拥堵,环境差,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出现,加快了一部分人从城市流向郊区,到卫星城生活。
(3)鲁尔工业区制订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方案,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并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重点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援助,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德国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4)该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一开始是河流,然后有公路,再有铁路,运输方式多样化;而交通线路,越来越密集,交流越来越多,形成了网络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