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A.年降水量 B.日照时数 C.≥10℃积温 D.太阳辐射量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影响玉米的质量,故选C项。
小题2:在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和地形变化,≥10℃积温降低,其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地区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南北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大体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与图中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不符。故C正确。
小题3: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图示等值线分布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我国区域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3S”技术各自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涌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勐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劳动力
C.未开垦的土地
D.气候
小题2:未来我国家庭农场不断发展首先取决于
A.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
B.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
C.乡村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D.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
小题3:下列地区最适宜发展以出口花卉、蔬菜等“时鲜业”为主的家庭农场的是.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内的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涌现。这种家庭农场以不单纯依赖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来完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农场生产也实行了机械化经营,其生产目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而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实现产品的商品化,其生产的土地往往是其他农户闲置的土地而非未开垦的贫瘠的土地,其主要区位因素也由过去的自然因素中的气候转为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因素。
小题2:目前家庭农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涌现。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勐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我国家庭农场不断发展首先取决于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刺激农业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保障家庭农场这一新兴事物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使农村许多家庭劳动力进城打工而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小题3:以出口花卉、蔬菜等“时鲜业”为主的家庭农场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经营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蔬菜需求也不断扩大,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致花卉种植量明显增加。珠江三角洲由于改革开放早,对外开放程度高,加上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多侨乡,故珠江三角洲以出口花卉、蔬菜等“时鲜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居多。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A.地形
B.水源
C.热量
D.光照
小题2: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A.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
D.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两图所示为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两地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水源是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故答案选B。
小题2:河套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引黄河水进行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所以河套平原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盐碱化问题;河西走廊地处沙漠边缘地带,由于人类过度地农业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故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图15)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12分)
材料二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6)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7)
(2)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8分)
参考答案:
(1)(12分)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2分);
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2分)。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2分),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2分),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2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2分),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8分)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2分);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2分);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2分);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2分)。
本题解析:
(1)读图可知甲地为青藏高原地区,热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河谷海拔较低的地区,热量较务充足,能发展农业;乙地区为塔里木盆地,水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只有在山麓地带,山上的冰雪融水丰富,适宜发展农业。
考点定位:农业的区位因素
(2)优点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