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A.水源条件 B.地形条件 C.热量条件 D.土壤条件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生态安全与人类未来生存安全密切相关。陕西省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比较脆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
参考答案:
(1)南多北少(从南向北逐渐减少)(1分)? D(1分)?
(2)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3分)?
(3)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速度比环境承载力快(1分)?生态赤字变大(1分)?陕西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释放废弃物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安全程度持续降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3分)
本题解析:
(1)此题考查读图分析和描述阐释能力。从图19中可以看出陕西年降水量南多北少,且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图中A点外围闭合的等值线600mm的年等降水量在400mm与600mm两等降水量线之间,根据等值线的“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原则,A处年等降水量线应大于600mm,故应为610m m。
(2)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解决此类题要仔细读图,并注意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规范,表达清晰准确。图20反映陕西省自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根据图例不难得出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但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先增后降。
(3)此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21有三个坐标,横坐标表示1978-2006年时间段,左右两侧纵坐标生物生产面积与生态压力指数,反映陕西省1978一2006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或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和图21,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有下降趋势,但总体变化较小,与之相比,生态足迹的发展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速度比环境承载力快。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就是生态盈余或赤字,二者之商就是生态压力指数。从图21可知陕西生态赤字变大,这反映出陕西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释放废弃物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安全程度持续降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境内年均温、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横轴表示南北或东西向,字母n表示经度或纬度. 符合该省(区)地理特征的是
A.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城镇、村庄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D.该省区境内均为内流区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省区降水量最多达到200mm左右,应属于我国干旱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西北;根据我国西北新疆的南北距离与南北水分条件的差异,图中反映该省的地理要素的变化与新疆相符,图中n应代表纬度,甲点所在的南疆地区年均温较高,但降水稀少,乙所在的北疆地区年均温较低,但降水较多,且甲乙之间年均温迅速下降,而降水增多,指示了南疆与北疆之间的天山山脉。新疆因受水分条件限制,城镇、村庄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所以C项正确;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外流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描述的是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形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我国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与“我国地形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9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2分)
(2)上图中的四川盆地在下图中的对应字母是?。(2分)
(3)上图中A、B两个地形区之间分界的山脉名称是?。(2分)
(4)写出乙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3分)
山脉:G?;高原:C?;盆地:A?。
参考答案:
(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分)?
(2)D (2分)?
(3)天山 (2分)?
(4)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我国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中国地势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四川盆地位于秦岭以南,下图中E为秦岭,所以四川盆地对于D位置。
(3)A为塔里木盆地,B为准噶尔盆地,两者的分界线是天山山脉。
(4)根据中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回答,G为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C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A为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点评:本试题难度不大,需对我国地形地势知识掌握到位。平时多看中国地形图,结合地图记忆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