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A.相对于两侧岩体垂直上升 B.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 C.相对于两侧岩体垂直下降 D.相对于G侧岩体下降,相对于P侧岩体上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读图,其他岩层具有一定的连续性,M岩层分布在最上层,形成的时间最晚。答案选A。
【小题2】图中有两处明显的断层,图中F岩体居于两断层中间,根据岩层的分布看,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答案选B。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下列景观图(图1和图2),回答第问题。1.图1景观2.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大家共存共荣,共亡共辱。图2福建永定土楼反映出的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E.外向
F.张扬
G.内敛
H.开放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是海水的侵蚀地貌。选择A项。
2.根据土楼的建筑风格可知,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属于一种内敛的特点。选择C项。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1-3 题。
1.甲处发育了冲积扇,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2.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河流?
C.地形和河流?
D.植被和土壤
3.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开山取石,发展建材工业?
B.围垦湿地,增加粮食产量
C.砍伐森林,发展木材加工业?
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为“板块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印度尼西亚(图中A处)多火山地震,主要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小题2】引起火山活动的是( )
A.变质作用
B.外力作用
C.内力作用
D.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A处印度尼西亚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D正确。
【小题2】引起火山活动的是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是内力作用,C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13分)
材料一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代表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数字代表各种地质作用。
材料二 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材料一图A中代表岩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A中的地质作用与图B中乙、丙两处岩石的形成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2)图B中丙岛屿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相撞挤压附近,地壳运动活跃。
(3)图B中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 处,原因是
。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____(甲或乙)处,理由是 。
(5)据图B分析,甲地东西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请从河谷成因差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参考答案:
(1)a ② ① (2)亚欧 太平洋
(3)甲 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4)乙 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5)甲地东侧为断层构造,岩层断裂,河水下渗明显;西侧为背斜谷,河流水不易下渗。
本题解析:
(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可判知c为沉积岩,a为岩浆,b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乙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丙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①代表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作用。
(2)若为亚洲东岸图,丙应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带,多火山地震。
(3)甲是向斜成山,乙是背斜成山。甲是地形倒置现象,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4)修隧道要在背斜构造中,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5)图示甲地东侧为断层人力,岩层断裂,河水下渗明显,水量较少;西侧为背斜谷,河流水不易下渗。
考点: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地壳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自然环境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