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乙地转偏向力最小 C.丙地与地心距离最远 D.丁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直接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相对方位,甲在乙的西南方向;乙在丙的东北面;丙在丁的东北方向,丁在甲的东南面,故D项正确。
小题2:直接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是纬度最低的丁,A错误;纬度越低,地转偏向力最小,故B项错误;与地心的距离最远应为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即甲地,C错误;自转线速度最大应为纬度最低的丁,D项正确。
小题3:结合四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为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故气候高寒,热量不足,且土壤发育程度低,生态脆弱,A正确;乙为内蒙古高原,位于非季风气候区,故洪涝少,B错误;丙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多发,C错误;丁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且石漠化严重,D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并能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等基本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以下农业区:①东北三省,②长江中下游区,③南部沿海区,④黄河中下游区与图示相应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结构图,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①,(二)②,(三)③,(四)④
B.(一)②,(二)④,(三)③,(四)①
C.(一)③,(二)④,(三)①,(四)②
D.(一)②,(二)④,(三)①,(四)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题时抓住本题四个农业区和四幅图,从图入手,选择有关农业区。可采取如下步骤:(1)先看(一)图中的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符合一年两熟的地区在淮河以南,农业区中有两个:“②长江中下游区”和“③南部沿海区”;再看此图中的农作物,农作物中的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任何一种排除此图为“③南部沿海区”,因此(一)图为“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符合“(一)②”组合的选项是B、D。这样第一步排除了A、C两项。(2)(二)图可不必分析,因B、D两项都是“(二)④”组合,分析(三)图、(四)图中的任何一个都可得出最终答案。(三)图中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四个农业区只有“①东北三省”为一年一熟,因此得出“(三)①”组合。另外,也可从图中农作物上来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大小)。读图回答题。
小题1: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植被条件
D.地质条件
小题2: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因此,影响了生物的生长速度、微生物的分解速度,从而是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小题2:比较三图中的箭头粗细,③图中物质养分流最大,说明生物循环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生物体内,应为低纬度;①图中物质养分流最小,说明生物循环慢,枯枝落叶腐烂分解慢,养分主要储存在枯枝落叶中,为高纬度。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三图中的物质养分流的差异比较分析,并结合影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因素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从题干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14分)
(1)试从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分析M河水文特征。
(2)河流含沙量是影响河流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不利影响。
(3)分析水土流失对M河流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N河上游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重要水源地,请你为保护其水质出谋划策。
参考答案:(1)M河含沙量大;汛期集中在夏季,比较短;M河有结冰期。(3分)
(2)淤塞河道和湖泊(水库),引发水旱灾害;降低河流通航能力。(4分)
(3)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地块变小,坡度变大,增加农业投入;沟壑纵横,交通不便。(3分)
(4)防止各种有害水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化肥、农药残留等)汇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防止水污染;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立法监督和宣传教育。(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综合分析。(1)M河流为渭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可分析其河流的水文特征。(2)河流含沙量大主要影响中下游的河道淤积,故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通航等综合效益的开发。(3)水土流失主要影响该地区的土壤、地形和交通等因素,而影响农业生产。(4)N河为汉江,其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污水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故保护的措施针对原因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江苏某市1998~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对该市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B.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减少
C.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缩小
小题2:这一时期该市人地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A.低水平协调
B.初显不协调
C.高水平协调
D.严重不协调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江苏是沿海省份,经济受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带动较大,所以经济水平发展较快。我国是一个经济水平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不会是占比重最大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占的比重会下降。所以工业占的比重是最大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A对。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减少,产值不会减少,我要人口众多,总人口增长速度快,第一产业产值始终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有改善提高。B错。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三产业比重是波动上升,C错。图中第一、二 产业比重差距不断增大,D错。
小题2:读图,从曲线的变化分析,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大,第一产业比重减小,说明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而农业用地在减少,所以会加重土地的负担。工业占的比重越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就越大,人地关系就越不协调。图中工业所占比重超过了50﹪,所以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D对。A、B、C错。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主要农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