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探日本产业转移之因, 思中华强国之路。(10分)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1) 能源: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化工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从而(? ?)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汇率:1985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多。原来国际市场上日本产品卖1美元,升值后售价就达2美元。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 ?)。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3)?市场: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 ?)(国内/国际)市场趋于饱和,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
(4)?劳动力: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日本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 ?)和(? ?)的双重制约。
(5)?土地: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 ?)洋沿岸地带。这一带用地紧张,价格昂贵,环境污染严重。促使日本企业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 ?)发展。
(6)?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政策明显对传统企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要么向(? ?)密集型转型,要么向(? ?)转移。
(7)?简要谈谈你的强国之路(1分)(言之有理即可)
?
?
?
2、单选题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3、单选题 图示某湖7000年来的湖面面积逐渐缩小,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5mm,蒸发量1315mm。完成问题。

小题1:下图中最能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的是

小题2:该湖泊变迁最快的时期是
A.距今7000~5700年
B.距今5700~2700年
C.距今7000年~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50~80年代
4、判断题 产业转移既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加重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
[? ]
5、综合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2)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3)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________,并简述该河流中游河段的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