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防灾与减灾》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小题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既有地震、海啸直接造成的,也有疫病流行造成的,这说明地质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性。 小题4:专家认为,如果这个地区有像太平洋预警系统一样的设施,就可大大减少死亡人数。能及时、全面、迅速监测海啸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 DOS技术 |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不稳定
小题3:关联
小题4:A
小题5: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地震发生的时间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东七区)判读,全球位于25日的经度范围为:西一区向西到180°经线。全球处于圣诞节这一天的国家有美国和巴西。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
小题2:本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多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不稳定。
小题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既有地震、海啸直接造成的,也有疫病流行造成的,这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
小题4:专家认为,如果这个地区有像太平洋预警系统一样的设施,就可大大减少死亡人数。能及时、全面、迅速监测海啸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RS技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5:某自然灾害临测站将其灾害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互联网,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点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4年初,美国部分地区经历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和冰冻天气,美国中西部地区经历了-35℃的超低温天气,受灾严重范围广。下图是美国地形简图
(1)简析此次美国超低温冰冻天气受灾范围广的原因,简述其对美国生产生活的影响(9分)
(2)简述美国中西部冬小麦防御低温冻害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北极寒冷气流(北极涡旋)强烈南下影响美国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4分)不利:造成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讯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任答2点4分)有利: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1分)
(2)加强对超低温冻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培育和栽培抗低温冻害的小麦品种;提前浇水抗寒等。(任答3点,6分)
本题解析:
(1)此次灾害是北极寒冷气流,即北极涡旋强烈南下造成的,影响美国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寒冷气流缺少阻挡,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这次寒流造成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讯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这是不利的影响。但是寒流导致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这是有利影响。
(2)防御低温冻害,可采取加强对超低温冻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培育和栽培抗低温冻害的小麦品种,提前浇水抗寒等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防治病虫害措施中,不属于农业防治措施的是
A.选种抗虫害的作物品种
B.合理灌排水
C.清除田间杂草
D.食物诱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A.【自然灾害】(10分)读图①、②分别代表台风“云娜”和“蝎虎”的运行路径图。读后回答: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能对两股台风的这种移动方向起推波助助澜作用的动力可能是?
?。
(2)分析指出中、日两国相似自然灾害的名称及其原因(答出两种类型)
B.【环境保护】(10分)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2)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在我国主要出现在?地区。
(3)图中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在西欧和日本影响表现不明显。该问题是?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A.
(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对两股台风的这种移动方向起推波助助澜作用的动力可能是日本暖流或东南季风。
(2)中、日两国相似自然灾害的名称可以为气象灾害(洪涝、台风)或者是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地质灾害可以从地质构造分析。
B.
(1)由图例分布可以判断,①、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沙漠化、海洋污染。
(2)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是酸雨,在我国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
(3)图中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在西欧和日本影响表现不明显,原因是西欧地势平坦,降水均匀;日本植被覆盖率高。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2010年读青海玉树地震参数,回答1-4题。
| 时?间 |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北京时间) |
| 震中位置 | 33.20N,96.60E(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
| 震?源 | 14km |
| 震?级 | 里氏7.1级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和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
小题1:根据玉树的经度位置判断,玉树位于东六区,故当北京时间14日7时49分,故东六区的区时较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
小题2:玉树发生地震为4月14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直射点不断向北移,故玉树出现昼长夜短,A错误;地球公转速度逐渐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不断减慢;B错误;浙江省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夏至日,D错误。
小题3:材料反映震源位于地下14KM,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约33KM,故反映震源位于地壳。
小题4:了解地面灾害情况可通过遥感技术。
点评:本题结合材料分析,考查自然灾害和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难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