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向斜 B.背斜 C.谷地 D.山岭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故判断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小题2:利用乙图P河谷的岩层弯曲判断,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
小题3:根据图示P河流西岸沉积,东岸冲刷,判断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判断还河流位于北半球,故P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量集中于冬季,故乙图中泉水量最大的季节是P河流流量最大的季节,即北半球冬季,故C项正确。
点评:难度一般。结合读图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河流分布与等高线分布的关系,地转偏向力对流水作用的影响和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科考人员在我国某地考察时,面向北方拍摄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拍摄到此景观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为
A.10:40
B.12:10
C.16:15
D.22:05
【小题2】考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地表起伏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太阻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
C.流水作用弱,地表物质移动慢
D.风力侵蚀强,气温日较差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刻人影朝向东北,说明太阳位于西南方,根据人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较大,说明地方时距离正午12:00较远,AB排除,且为白天所以D排除,故C正确。
【小题2】根据地表景观有大片的沙丘,应为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弱,但风力侵蚀、搬运等作用强,地表物质移动快。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故D正确。
考点:考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据新华社电: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富士山等13座活火山活动加剧,应密切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小题2:日本大地震时,航行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该海域附近的轮船(不考虑风浪对船的影响)会感觉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小题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不会是岩浆来源,B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也没有熔融状态的岩浆存在,A错。地震、火山活动是岩石圈中的岩层发生断裂、措动,不会涉及到地核部分。C错。软流层与岩石圈相接,岩石圈出现裂缝,导致软流层的熔融态的物质涌出,形成火山。所以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层,D对。
小题2: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所以在轮船上只能感到上下颠簸,不会感到左右摇晃。C对。A、B、D错。
小题3: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在陆地部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33千米。在大洋中,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约6千米。所以陆地上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厚度也就越大,选项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所以A对。B、C、D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2、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板块的构成。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同属于印度洋板块的陆地还有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图》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