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7 09:38: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该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区,Y地位于南亚中部。读表回答问题。
地 点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 与震中的距离
|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 震 级
| 死亡人数
| X
| 200
| 5.8
| 上午10:25
| 7.4
| 8
| Y
| 500
| 2.5
| 早上4:00
| 7.1
| 1820
| 小题1:从表中的资料看,下列哪项不能明确判断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 小题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人口密度大 B.距离震中近 C.地震发生时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的资料信息能够明确的是震级(产生的能量);与震中的距离(都不在震中);有人员伤亡(受地震波的冲击)。不能明确的是震源深度。 小题2:地震产生的危害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离震中的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抗震救灾的能力等有关。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自然灾害(10分)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下图为2013年2月初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估与防御重点分布图”。
 (1)试依据图示分析任意两种农业气象灾害对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2)请你谈谈如何预防B、C等地的旱情。(6分)
参考答案: (1)A-强降雪易使棚圈损毁倒塌,掩盖草场,强降温会使作物和牲畜受冻害严重;B-对冬小麦返青生长不利;C-春播用水紧张,影响小麦、油菜、蚕豆等小春作物生长发育;D-影响油菜、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正常生长。(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2)积极整修水利、开发水源(兴修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作物耐旱抗灾的能力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1)A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容易发生大风降温、降雪等灾害,强降温可能使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降雪可能压倒棚圈、掩盖草场,导致牲畜食物不足。防御主要是加固棚圈,储备牧草,保障牲畜安全过冬。 B位于华北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春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小麦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而锋面雨带尚未到达,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小麦返青生长,造成旱灾。防御以引河水,地下水灌溉为主。 C位于云贵高原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在冬、春季,这里是湿润区,石灰岩分布广,多溶洞、地下河,导致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造成地面作物缺水的情况。防御以加强水利建设,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D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湿渍灾害是指冬季低温阴雨天气,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正在拔节,油菜陆续抽薹,抗寒能力下降,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将使在田作物根系活力下降,植株生长缓慢,茎干水分增多,抗倒伏能力减弱,病害发生加重,造成减产。 (2)B、C两地地表水缺乏,所以要整修水利,充分利用地表水,打机井,适当利用地下水,优化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培育耐旱作物,提高抗旱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地震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具有破坏性大、突发性强、难以准确预报等特点,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地时间(东十二区)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5公里。地震造成300余人遇难,城市数十座建筑坍塌。 当地时间(东九区)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超强地震并引发海啸,目前造成一万多人遇难,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地震也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发恐慌。 材料二:两次地震示意图
? (1)新西兰和日本地震的发生都与??板块的运动有关。 (2)新西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2011年2月?日?时?分,此日后一段时间我国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情况是?。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淹没了东北部沿岸地区,为监测灾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3)从风向和洋流的角度分析日本核电站爆炸后短期内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大气污染和海水污染)是否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太平洋(2分) (2)22日8时51分(2分)?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2分。答对一个给1分)? RS(遥感) (2分) (3)否(2分)?因为此时为春季,以西北风为主的冬季风还比较强烈,在此风向的影响下日本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气体主要向东南方太平洋上扩散,对我国影响较小;(2分)受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影响,遭受核辐射的海水主要向太平洋东部扩散,对我国的影响较小 (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地理概况。(1)日本和新西兰都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2)结合新西兰的经度,位于东十二区,故较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早4个小时,故当地时间(东十二区)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为北京时间的22日8时51分。此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故北半球昼短夜长,但昼逐渐变长。自然灾害的监测主要依靠遥感影像获取信息。(3)2月为东亚地区的冬春季节,受西北季风影响,且该地区沿海的洋流为日本暖流,故洋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故从风向和洋流流向来看,日本的核污染对我国的威胁较小。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洪灾多发区的分布,下表为塔里木盆地部分灾害频次统计资料

 (1)说出塔里木盆地洪灾的时空分布特点。(6分) (2)分析塔里木盆地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6分)春夏多,秋冬少(2分)多分布在北部、西部的河谷及山麓地带(4分) (2)(9分)春夏季节,山地降水强度大,多暴雨;春夏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盆地周围的坡度大,汇流迅速;山麓地区地势较平坦,排水不畅。(答对3点得9分)
本题解析: (1)读图的图例在图中的位置可以知道洪灾的分布主要在北部、西部,再由表格的灾害频次统计资料看到,洪灾、暴雨灾害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 (2)洪灾形成主要是要有物质条件—--水,所以必需是在水量比较集中的时候,加上地形地势条件,造成水无法排泄而形成灾害。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