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经济区城市密集的共同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经济区经济发达,经济增长速度快,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两地经济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能源短缺问题,为此国家采取的重大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城市工业占其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4年以来迅速下降,尤其是纺织、服装等行业更明显;而同时B城市人口却由几万人迅速上升到百万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乙为1985年和1996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读后回答:
为协调人地矛盾,实现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地处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水热条件优越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腹地广阔;教育科技水平高;原有基础好;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政策好。
(3)积极发展核电,开发沿海大陆架的油气田,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
(4)随着香港经济、科技实力增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纷纷转向深圳等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故GDP中的工业产值下降;而深圳因吸引外资、技术、设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内地大量人口,使城市人口迅速上升。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有限土地资源,防止退化和污染;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寸土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通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小题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小题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参考答案:
小题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以及进行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进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与预报,揭示解决措施等。
小题2: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矿产监测,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字地球”有关技术的初步认识,大致了解“数字地球”在测绘、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方面运用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和着眼点在于认真阅读理解所给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然后结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要弄清“数字地球”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中的作用,就要首先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等因素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其次,要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消除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解决许多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矿产监测,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例甲、乙代表的粮食作物应是①甲—小麦②乙—玉米③甲—高粱④乙—水稻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立足本地资源,该地区应建立的工业部门有①化学工业②纺织工业③石油工业④钢铁工业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2.关于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于?
①晋煤外运?②西气东输?③西电东送?④南水北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E.①②
F.②③
G.③④
H.①④
I.①②
G.①③
②④
③④
参考答案:1. D
2. C
3. B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该地的生产结构将煤炭转化为焦煤和燃料气,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该地生产结构并未时间废气的零排放,能够加剧当地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加剧当地的水资源短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于将山西的煤炭运送至东部地区,实现西电东送。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4分)
地区
|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
甲
|
|
|
乙
|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
|
丙
|
| 旱涝灾害频繁
|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请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4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4分,每空1分)
地区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
水源不足
丙
光热水充足
?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多。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4分)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2分)
本题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位于东北平原,乙位于新疆,丙位于江淮地区,其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分别是东北平原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新疆夏季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水源不足;江淮地区光热水充足,旱涝灾害频繁。第(2)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从自然因素上分析与区域内的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多有关,发展潜力不足;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数量增加、工业化、城市第等造成耕地面积减小、大面积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经转向单位产值更高的花卉、蔬菜等。第(3)题,西部的积极意义,如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还牧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状况,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的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对区域产生的影响,试题综合性较强,强属于中档偏难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